

《金刚经》讲义
释普明
六祖慧能大师曾说:若欲入甚深法界,得般若三昧者,须修般若行,持诵金刚经即得见性,当知此经功德无量无边,经中分明赞叹,莫能具说,此法门是最上乘,为大智人说。既然这部经典如此不可思议,那么就请大家跟着末学一起来感受《金刚经》它的甚深法义。然而末学今天与大家分享的就是《金刚般若波罗密经》。以下末学将从三个方面来与大家分享这部经典。
第一个方面:《金刚经》的宗要:
第二个方面:不住四相的般若正观;
第三个方面:心无所得,得见真佛;
第一个方面:《金刚经》的宗要:《金刚经》可以说是我们日常课诵中最为流行,最受欢迎的一部经了,禅修者更是将它视为修心的指南,开悟的钥匙。它的全称是《金刚般若波罗密经》,属于般若类经典,当今佛教流行最广的版本是由鸠摩罗什法师所翻译的。本经以显实相为宗,以无住心为要领,告诉我们不要着度生的相,要无相布施,要不住相发菩提心等等,其实都是让我们了知实相非相,应无所住而生其心,这个无所住的心也就是无所得的心。这个无所得的心就像一面镜子,境来则现,境无不留,虽见一切诸相,但却不被其所染着。要做到这个无所得,就要有般若正观的基础,认识到世间一切法本是缘起的,无有自性,因为只有我们对诸法有了如实的观察,才能不被世间的假相所迷惑,产生妄想执着。这个般若正观也就是以无所住的心而见诸法真实相。
第二个方面末学要说的就是:不住四相的般若正观。经中云:“若当来世,后五百岁,其有众生,得闻是经,信解受持,是人即为第一稀有,何以故?此人无我相,人相,众生相,寿者相。”如果执着四相就不能于这部经产生净信,也就不能明白《金刚经》所说的般若智慧。要想明白这部经的智慧,就必须要破除四相。而这四相实际上就是我相不同的表现方式,就是我相又叫我执。这个我执就是产生一切诸相的根本,能了知四相非相,也就是在破除我执,没有了我执,也就没有了我的身体,我的心念,我修的法,没有了我和我所,就能离一切相。那么四相是哪四相呢?它们分别是我相,人相,众生相和寿者相。我相就是众生执着五蕴假合的身体是我,心念是我,有个恒常不变的自我在。因为心里有了个我,于是就有了人与人的界限,有了种族和国家的界限,这就是人相。因为执着我,于是才出现了众生之间的对立矛盾,于是有了丑陋与庄严的分别,有了不同的生命形式的分别,这就是众生相。因为执着我,有了对生命的执着,于是就希望生命永恒,拥有的东西也都永恒,这就是寿者相。因为有了这四种相,在日常生活中,就有强烈的自我感,来支配自己的思维行动,执着自己的身体,自己的种族,自己的地位,自己的自尊等等一切相,内心总是处于牵挂的状态,患得患失,不得自在。而这一切执着的根源就是觉得有个恒常不变的自我在。而这个我无非是物质和精神的结合,身体是地水火风四大的假合,心念也是对境而生,都是缘起性空的。身体随着因缘而聚散,会生老病死。以父精母血为前提,后天的营养,氧气等等条件的结合就会显现出身体这个相来,如果器官老化不的不能用了,这个肉体也就随着因缘而消散了。而且我们这个身体无时无刻不在变化着,弱小的儿童会变成老叟,光滑的皮肤会长出皱纹,结实的骨头会慢慢变弯,即使是此时此刻,我们身体内也有无数的细胞也正在进行着化学变化,这个身体分分秒秒都在变,只是我们肉眼看不到而已。把这个四大组成的身体放到火葬场里,一把火,就再也不分不清哪个是耳朵,哪个是手,曾经是美的还是丑的,高的还是矮的。所以说这个肉体随缘而生,因缘而灭,本来没有自性,是缘起性空的,是无常的。我们的感受,我们的思想,我们的种种心念情绪,也是因缘而起,遇境而生的,都是由眼耳鼻舍身五根,对应色声香味触五境而生,如果没有了根境这些因缘条件,也就没有了这些虚妄的心法。而且我们的心念念迁流,从无止息。即使你静坐在那里不动,心里也是东家长西家短的转的不停。而且前念跟后念也是变化无常,一会儿喜欢,一会儿讨厌,喜怒忧悲的情绪就像夏天的天气一样变幻莫测,不知道下一刻又会想什么。所以说构成我的这些心念也是根缘境而生起的妄念,是念念变化的,是缘起性空的。所以说根本就没有一个恒常不变的我在,也就是没有个我相在,我相一破,四相也就没有。没有了我,就没有了种种法的分别,也就没有了可执着的相,而这个无相可执就是心无所住,就是般若正观,就是这部经的般若智慧。因为诸法本来无我,缘起性空,是无所得的,只要你认为有一法是可得的,执着有个法相在,就是“一叶障目不见泰山”,不能如实了知诸法真相,也不能做到心无所住。所以经中说:若菩萨我相,人相,众生相,寿者相,即非菩萨。
那么末学要说的第三个方面就是:心无所得,得见真佛。《心经》说“以无所得故.菩提萨缍.依般若波罗蜜多故.心无挂碍.无挂碍故.无有恐怖.远离颠倒梦想.究竟涅盘.”这句话就说明了成就佛道,实际上就是成就般若智慧,成就了般若的智慧才能涅槃成佛。可见我们成佛的相也是无所得,不是实有一个佛位需要我们去修证,成就佛道的过程,实际上就是心灵净化,智慧升华圆融的过程。所以达摩祖师说:我本求心不求佛,了知三界空无物,若欲求佛但求心,只这心心心是佛。而且诸法本是无我,缘起性空的,也就是说诸法的实相是无相,如果我们以有所住的心,有所得的心看待诸法,就不能见诸法真实相,也就不能契入佛法,得见如来法身。因为不可以以三十二相得见如来,也不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,也就是透过相去认识如来,而不住着于如来的身相上。所以经中云:“如来所说身相,即非身相”。“如来者,无所从来”,如来本是智慧圆满的境界,是无相的,如果以有所住的心来认知,就不是如实的了知,就不能得见如来真身。所以经中说:“若见诸相非相,即见如来。”释迦牟尼佛生下来七日母亲就不在了,为报母亲的恩,所以成佛之后就上忉利天为母亲说法,大家都想想念佛,等世尊从天上回来时,每个人都想第一个见到佛,其中就有一位莲华色比丘尼,也想第一个见到佛,可如果按僧制,她只能排在比丘队伍后面,于是她就变化成一位转轮圣王,这样她就排到队伍的第一位了。等到佛说法圆满从忉利天回来,大家都去迎接。莲华色以为自己是第一个见到佛的人。可是佛说:第一个见到我的不是你,是须菩提。实际上须菩提根本没去,还在山中静坐,他知道今天佛会回来,先动了一念,是不是要去接呢?继而想到,如来者,无所从来,亦无所去。佛既没有来去,又何必接送呢?因此他便安然不动,用心观察实相之理,见到了佛的法身。所以这个没有来迎接的人,佛说是他最先见到佛。肉眼第一个看到佛的莲华色比丘尼,佛反倒说她不是第一个见佛的人。佛是“真语者,实语者,如语者,不妄语者,不异语者”,是不会打妄语的,那么之所以这么说,就是因为须菩提通达了诸法空性,是以离相无所得的心见到佛的法身,而法身才是真佛,佛有法身,报身和化身三身,但三身中只有法身是真身,应身和化身都是幻化的。所以莲华色比丘尼,以佛的身相来求佛,就只能见佛肉身,不能见到佛的真身。所以《金刚经》说,“若以色见我,以音声求我,是人行邪道,不能见如来。”
无相诸法本,
莫要起虚妄。
若见如来身,
无住悟真常。
祝愿在座的各位,心无所住,见佛法身,圆满般若智慧,庄严自身道场!阿弥陀佛!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