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
About Puzhao Inner Peace Healthy Lifestyle Puzhao Zen-Tea Urban Bodhi -manda Charity Cause Material of Buddihism Circulating
寺院每一天
[Date:25 Oct, 2013 | number of visits:]< Previous Menu
2013/10/25 12:32:56
金陵王气

      自20日回到寺里,已约莫一周,对于跟随师父的南京参访之行却久久不敢下笔。见识过南京城那种完全不同于自然的磅礴大气之后,我这一颗闭塞于乡间村野、深山老林的小心脏被震慑得彻彻底底。

      比起“南京”,我更喜欢称它为“金陵”,或许是因为曹雪芹,或许是因为张艺谋。人们通常叫它“六朝古都”,实际上却有十朝,想要知道的朋友们百度一下就知道了。我们在南京呆了两天时间,确实不太可能将南京城逛个遍,于是就选了最具代表性的地方前往拜访。领着我们在南京城转悠的,是宏耐地板的总裁朱玲英居士、陈总和刘哥。

      说起来这又算是一个奇缘了,师父和朱玲英居士的结缘是在从成都到南京的飞机上。师父的出家人形象让坐后排的她主动上前来请教,聊着聊着竟颇为投缘。知道师父是前往大觉寺接法,之后将在南京停留两天,朱玲英居士自告奋勇希望能够接待师父,尽尽地主之谊,因为宏耐地板公司就在南京城。这件事完全是意外之喜,是佛菩萨加持来的。于是,在朱玲英居士的安排下,由其公司的陈总和刘哥作为我们在南京的向导。

      栖霞寺、宝华山、总统府、中山陵、鸡鸣寺,在南京的两天,我们按照以上顺序进行参访。我不太想记流水账,也不愿费墨于介绍景点,朋友们想知道详细一点的,请自行百度。以上五个地点的选择,一半多是有关佛教,另一半则是有关天下,但它们都关乎于历史,这正是南京城的精魂所在。

   

   “愿为孙先生抬棺”

   

      南京之行后,心中久久不能平静的,是对孙中山先生的膜拜。上学的时候学历史,知道他是国父,领着大伙儿推翻清朝、建立民国和国民党,是非常了不起的人。印象中觉得,孙中山是一个温和的改良派,所有影视作品中似乎也都是这样塑造他的形象,比如《十月围城》。可惜国父早逝,留下“革命尚未成功,同志仍需努力”的千古遗言。

      因为第一天下午参观总统府的时候,看见了国父当年那简陋得令人心酸的办公室,所以在第二天正式拜谒中山陵、见到“中国国民党葬总理孙先生于此”的墓碑时,顿时生出波澜壮阔的感慨。仰望灵堂前那几百余级的阶梯,暗自想说,若生当时,若有此幸,愿为孙先生抬棺。

      当然,能为孙先生抬棺的人基本上都是那个时期最顶尖、最优秀的人,譬如黄埔军校的校长之类,我辈自然没这个可能,不过是表一表敬仰而已。与师父讨论过这个问题,今日我们能够前来拜谒国父,是否前世即结有缘分?师父答,是的。如此一想,前世或许真的与国父同一时代为人,或许国父在某处给民众演讲,我作为路人甲远远地见过他老人家,果真如此的话真是令人欢欣鼓舞。

      孙先生被称为国父,实在是当之无愧的,其手书的“天下为公”端端正正刻在总统府“煦园”的墙上,而其灵堂上的“天地正气”、“民族、民生、民权”正如其一生的写照。伟人之所以为伟人,在于他的心中装着天下黎民,为百姓谋福祉,为万世开太平。中国历代的开国皇帝,多数是怀揣着这一宏伟梦想的,“救民于水火”成为他们打江山的动力,直至最后成功。

      这一点,与佛教的“普度众生”有相似之处,只是在境界上有所差别,入世的伟人与出世的菩萨确不可等量齐观。很自然地联想到星云大师的“人间佛教”,在惊叹、仰慕、敬佩、感动于其“佛光普照三千界,法水长流五大洲”的宏愿与实现时,确然再次印证了前一段的说法。

      为天下黎民,为百姓众生,他们这样想了,然后这样做了,真正的历史不会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,人心是给予他们最公正的评价。据说,中山陵每天都有好几万人前来,国庆节是超过十万,真是人山人海。当然,这或许跟中山陵不收门票有关系。又据说,前些年连战来拜谒中山陵时,有好多人打着横幅前来欢迎。我们的车在南京城穿城而过时,看到道路两边一排排茂盛的梧桐树,据说也至少有70年历史,当然这不会是“刘郎去后栽”。

      站在中山陵的最高处回望,隐隐可见南京城今日的高楼大厦。许多游人在拍照,许多游人在缅怀,山河万里,沧桑须臾,历史已经翻新。

   

   “钟山风雨起苍黄”

   

      毛主席的诗词:“钟山风雨起苍黄,百万雄师过大江。虎踞龙盘今胜昔,天翻地覆慨而慷”。最能够体现金陵王气之所在,即是钟山,历代的风水宝地,朱元璋的明孝陵,孙中山的中山陵,三国孙权的墓,都在这里,廖仲恺何香凝也葬在这里。

      这里的自然形胜确实不错,是整个南京城的“肺”。浓密高大又的笔直梧桐树整齐地站在大道两旁,如千百年前的孝陵卫,姿态清丽的梅树,一大片一大片聚成了梅花山。由于地方实在太大,森林覆盖很到位,第一次进来的人多半会迷路。

      在钟山,我们总共去了三个景点:中山陵、明孝陵和灵谷寺,前面已说过了中山陵,此处就省略,提一提明孝陵和灵谷寺好了。

      有幸度过一本书叫《明朝那些事儿》,对作者很是景仰。草根皇帝朱重八,作者认为他是个劳模。我认为,还应该加个修饰语,简朴的劳模。或许是因为历史沧桑的风蚀,或许是延续大脚马皇后的作风,明孝陵如今只剩下一座四方城尚可迎客,其余实在没有什么可看的,相比之下,远在北京的十三陵似乎更有看头。不过,从遗留下来的神道、享殿柱基以及四方城高高的城楼来看,或许在当时,孝陵还是蛮霸气的,因为据说它是“明清第一皇陵”,且还是世界文化遗产。

      一直觉得朱棣把自家的祖坟扔在南京,自己跑去北京另起锅灶,其实是不那么正统的,正史、野史也纷纷指责他窜了侄子的皇位。金陵王气果然深厚,而他因各种原因又不得不逃离,所以形成了北京、南京两个政治中心,只是呆在南京的多是坐冷板凳的。这些都是闲话,回头还说孝陵。

      这里要提一下大清朝了。康熙喜欢微服私访,大家从电视里都看到了,乾隆曾经六下江南,大家也从电视里看到了。他们来的时候,都拜谒了明孝陵,康熙写了“治隆唐宋”豪气干云地杵在人家孝陵门口,还交代曹雪芹的爷爷平日里注意维护孝陵的建筑;而乾隆在他爷爷的御笔石碑两旁,又写了长长的两面题字。暗自猜想,这两位大帝是想示个威还是咋地?

      好吧,无论这位大明朝开国皇帝如何威武,到今天都只有一排字冷冷清清、凄凄惨惨戚戚刻在一面墙上:“此山明太祖之墓”实在太掉粉了!敬请有关部门斟酌一下这排字的笔法,至少刻个碑啊。

      钟山还葬着一位大帝,三国的孙权,不过因为午餐时间已经过了一会儿,所以我们神往了一下便径直前去了灵谷寺的松风馆吃素斋。灵谷寺最早是梁武帝建给宝志禅师的,堪称千年古刹,可惜的是多次被毁又多次重建,今天看到的灵谷寺完全是新寺,崭新崭新的寺院。崭新的寺院,看不到历史的斑驳痕迹,不过意外之喜是竟看了玄奘法师的头骨舍利,装在一座金灿灿的宝塔里面供人膜拜。

      篇幅有限,其他的如灵骨塔、国民革命军公墓之类就略过了。

   

   “南朝四百八十寺”

   

      南京之行的一半内容是参访寺院,栖霞山的栖霞寺,宝华山的隆昌寺,城里的鸡鸣寺,加上前面的灵谷寺,算来也是四大名寺了。

      杜牧曾说“南朝四百八十寺,多少楼台烟雨中”,看来是不虚的。上述的四大名山在佛教界,各个都算得是有头有脸的人物。

      遍览四大名寺后,细细翻检,觉得栖霞寺的名人榜、石窟、舍利塔、弥勒菩萨和风车印象最深刻;而“律宗第一名山”隆昌寺,正在受戒的新戒比丘、石块垒起的无梁殿、素斋以及曲曲折折的小巷让人耳目一新;对于“南朝第一寺”的鸡鸣寺,记忆中最深刻竟是陈后主与两位妃嫔藏身的那口井,哦,还有一苇渡江的达摩、“梁王舍身同泰寺”的戏文以及《新白娘子传奇》里的雷峰塔。欲知详情,请自行百度。

      这四座名寺,是沉淀着极为灿烂的佛教历史文化的,正如南京城被称为“六朝古都”,除了用肉眼能够看见的历史遗迹,从史册上可查到的历史记载,还有代代相传的记忆和情感,以一种精神的形态根深蒂固地熔铸进这座城、这方人的精魂之中,成为他们的文化属性。这里,的确很古城。

      这几座寺院香火都很是兴盛,游人如织,旅游大巴、私家小车一大片,一大片,显得有些杂乱。因为成了旅游热点,全部都要买门票,从10元到50元不等。当然,放眼望去,名寺基本都是要收门票的,例如XX寺、XX寺。我们普照寺以前也收,地震后就不收了。我们师父曾有这样一个伟大心愿:愿天下寺院都不收门票。所以,你不能说“不收门票的寺院,不是名寺院”这种话,说了是要被口水湮没的。因为,收了门票的寺院未必就管理得很好,比如环境脏乱差、电线到处拉、门口卖铁板烤鱿鱼之类的。

   

   “俱往矣,数风流人物,还看今朝”

   

      真心觉得毛主席是个不错的文学家,他的诗词总能让人振奋莫名。《沁园春·雪》的最后一句,不知霸气了多少人。在我们参观完总统府,回想完这座府邸的历史后,我坚定地再次膜拜主席他老人家这句词。

      从陈友谅的儿子归德侯开始,这座江南园林式的府邸就开始了它辉煌的命运。大明朝的汉王朱高煦,大清朝的江宁织造、两江总督甚至康乾二帝,太平天国的洪秀全,民国总理孙中山,民国政府蒋委员长全部曾呆在这里,只是都“俱往矣”了。在红旗插上总统府之前,这个地方应该是金陵王气的另一个重要表征,大家都喜欢住这里。

      细细地逛着园子,看过煦园,看过辛亥革命展览馆,看过南京国民政府纪念馆,看过太平天国纪念馆,等等之后,我觉得,总统府实在很大气,以我们的走路时辰为例,也很有文化,以“纶音”二字为例。这一点让我对皇家气派有了新的认识,一个字“大”,一个字“繁”。当然,比起故宫来说,这里似乎差了点,尤其是看到它作为南京国民政府时,那些办公室实在简陋得让我都不好意思。但考虑到彼时的国情,也是说得通的。有人说,其实那时候国民党挺可怜的,有帝国列强、有军阀纷争、有共产党、有那么多事儿。不过,按照佛教的说法,这都是业力所致,命定的。

      在我们即将走出总统府时,大道两旁有一系列的图片展,是我们的国家领导人和外国重要人物前来参观的照片。深深地吸了口气,觉得很受爱国主义教育,于是,总统府的前世今生在我脑海里作了个结,以毛主席的诗词作结。

   

      徐志摩说,轻轻地我走了,正如我轻轻地来,我挥一挥衣袖,不带走一片云彩。而我,必须诚实地承认,沉沉地,我走了,怀揣着金陵的风采,钦慕着历史尘埃,六朝的深沉迷蒙了我的眼帘,我将许久不愿醒来。

   (普曦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