English
普照寺记 心得清凉 休身养息 普照禅茶 都市道场 慈善事业 法物流通
寺院每一天
[日期:2015/1/3 | 浏览次数:< 返回寺院每一天
2015/1/3 11:02:12
寺院员工录:温吞的王保管

      王保管2009年到寺院的时候,正是灾后重建刚刚起步的时候。这段时间也是普照寺最艰难的日子。

      由于山上废墟一片,正在修建,王保管来的时候大部分时间还是呆在山脚下的普照寺接待站,他的工作也很杂,不像现在这样单单作为一个库房管理员。王保管,叫做王树茂。因为管库房,所以大家叫他“保管”,全寺院大概只有三师父喊他的本名。

      据王保管回忆说,在接待站的时候,他还给寺院的厨房买菜送上去。那时候,厨房都是搭在现在“普照禅茶”处的一个临时灶,大家在那里坚持了两三年时间,直到今天的五观堂修好才结束了“野炊”的生活。

      好玩的是,王保管原本是学电子修理的,能修机器。这跟他现在保管寺院常住物资,还兼每月做香灯的报表,似乎有点不搭线。不过,即便如此,他也做得挺好的。因为修东西也好,做报表也好,做保管也好,都需要细心和静心,而根据我对他的长期观察,王保管的温吞性格确实适合干这个。

      王保管是个温吞的人,这一点从他说话可以看出来。总是慢慢的,轻轻的,低低的,有时说着说着还会把最后那几个字的音给吞掉,让人听得很费力。如果再加上他们家乡绵竹的口音,那就更好听了。不过,温言细语、缓缓慢慢的作风倒跟他戴着眼镜的形象气质颇为符合,看起来文质彬彬,像个文化人。而这温吞的性格,让他作为一个老好人的形象,很受大家认同,没事都喜欢跟他开玩笑,他也不生气,还会一起笑呵呵。

      常年里,王保管一个人呆在偌大的库房中,守护着寺院常住的物资。灾后重建大致完工后,寺院的库房一度搁在今天观音广场背后的一楼,就是今天的客堂。这个地方在地震前曾是五观堂,很多老人都知道。王保管就在这个库房呆了大约3年时间,后来库房搬迁到了现在的停车场下面,他就离大家更远了点,不过好在比邻而居的还有寺院保安。

      虽然他的工作是库管,但从很早的时候,他就保持着每天打扫门前三分地的习惯,并顺理延到了现在。最初库房在观音广场,他就打扫观音菩萨的围栏区域,现在库房在停车场,他就打扫长长的石梯以及花园。时常,大家清晨来上班的时候,王保管已经扫到了最下面的那层石梯。“王保管,你这么早嗦?”“不早了哦!”

      王保管跟吴三伯一样,现在都还住在山脚下的接待站。每天早晚都在寺院里吃了饭再下山去,第二天又早早地上山来。天天这么爬上爬下,估计身体也锻炼得挺好。身体好,精神好,心情好,天天开心就不大会生病。

      对王保管的深刻记忆,还发生在寺院每年的大法会期间。普照寺每年有两次最繁忙的时候,一是春节,二是蓥华会。每一次,人群汹涌,人山人海。寺院为此都会在观音广场特别增设一个临时帐篷,让大家请香、请祈愿带、换硬币之类的,并且会从上客堂、客堂调集人手来支援这个口岸。一年之中,这个时候的王保管最为重要和繁忙,因为他要坚守在这个岗位上,还要随时听从调遣,给各殿堂补充所需物件。在这个临时口岸,王保管显然是这些临时人员中最熟悉“业务”的一个,通常大家要是不知道怎么做的时候,都会问他,“王保管,我们咋整?”他就会说,这样,那样。“王保管,红带子没有了!”、“王保管,红绳绳儿没有了!”“王保管,签字笔也没有了!”他就小跑回库房去拿。到了饭点的时候,因为很忙,大家都是换着去吃饭,或者打饭回来吃。王保管会说,你们先去嘛,我在这里守着。不过,大家也会说,你先去,你先去。后来到底是哪个先去,忘了,不过,这种谦让和关心,挺暖心的。

      话说,前世五百次回眸才换来今生一次擦肩而过,那么今生能够一起共事,一起工作,又该是回了多少次眸、擦了多少次肩才有的缘分。师父曾经说过,能够到寺院里来的,都是有着宿世因缘和善根的。从王保管身上,我看到了这样的影子。

 

(文/图  普曦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