English
普照寺记 心得清凉 休身养息 普照禅茶 都市道场 慈善事业 法物流通
寺院每一天
[日期:2015/1/30 | 浏览次数:< 返回寺院每一天
2015/1/30 19:58:25
普照精舍里的第一节书画鉴赏课

      赵老师开讲

      当知道普照精舍这周五下午的课程是一堂中国绘画鉴赏课后,和很多常来这里学习的人一样,我着实兴奋了一下——因为喜欢传统文化,因为想学习中国画,因为今天的课是一位优秀的老师所讲的。

      因为一些原因,下午2:25才来到授课教室,却发现这里早已座无虚席。赶快找了一个角落的位子坐下,满怀期待,等待赵夜白老师的开讲。

      之前看到普照精舍微信平台发的上课消息里对赵老师的介绍,知道了赵老师是四川巴蜀书画院副院长、秘书长;张大千纪念馆特聘画家、四川省文史馆诗书画研究会特聘画家;他还是张大千先生的再传弟子,作品师承大风堂一脉,绘画入室王永年、龙国屏先生,书法入室谢季筠先生......看到这些,脑海中便构思出赵老师的形象:一位儒雅谦和的老人,颇有名士风度。

      可当真正见到赵老师时,却是大为惊讶:儒雅谦和是绝对的,但不是老先生,而是一位二、三十岁的年轻人——真是后生可畏!

座无虚席

      2:30,讲座开始了。

      今天的讲座,主题是《古典审美下的中国绘画传统》,又分两个小的主题:第一主题是“笔墨纸砚颜料概述”,第二主题为“如何欣赏中国画”。

      也许很多人会问:讲绘画鉴赏,需要了解绘画工具吗?赵老师的观点是肯定的。他说:“中国特殊的材料发展历史造就了其特殊的艺术特点,因此,在我们学习鉴赏书画作品之前,了解一下创作它们的材料是绝对有必要的。”接下来,赵老师简明扼要地为大家讲解了中国画绘画材料的历史和分类,为我们进一步学会鉴赏打下了基础。赵老师很喜欢提问,比如,他会问改良毛笔的蒙恬是哪个朝代的人?中国现存最早的国画是哪一幅?虽然这些都是入门的问题,却让我们这些国画菜鸟的思路能一直紧紧跟着他,从而形成了良好的互动。

认真做好笔记,不虚此行     

      基础打好了,自然就要开始今天最重要的主题:如何欣赏中国画。

      赵老师将此分为五个方面来阐述。

      一幅好的中国画作品应该是:愉人耳目的;震撼心灵的;诗书画印相结合的;抒发真情实感的;具有笔墨之美的。

      为了说明以上观点,赵老师用大量经典作品,特别是他的师承——张大千先生的作品做例,教给我们鉴赏中国画的方法。

端身正坐,调意先调身

      讲到中国古典书画与现代书画的最大区别之一,他说:“现代的作品太做作。比如,王羲之的很多传世之作都是平时所写的便笺和书信,所以随性而潇洒;但现在的书法作品大都是抄写唐诗宋词等他人的感受,所以难以表达书写者的真情实感。再比如,八大山人朱耷的画,几乎全是翻着白眼的鱼啊、鸟啊。因为他的特殊身世和经历,让他的画充溢着很浓烈的个人情绪。”

      而中国画与西方绘画传统相比呢?赵老师用民国时期吴湖帆先生的一幅自画像来告诉我们答案。吴先生的这幅自画像远远看起来和素描没有区别——很写实,很细腻,但却是用毛笔画的。赵老师说:“我们的毛笔画能表达的范围其实是很广的,只是因为早在唐朝,文人画与工匠画分了家,而文人画更倾向于抒情,因此改变了中国画的表达方法。”在赵老师的解说下,我们才发现,这副用毛笔创作的素描比起用铅笔画的画,笔法更轻盈、更圆润。以前一直以为素描只是西方绘画的专利,今天听了课才明白:原来,我们对自家的文化财富认识得是多么肤浅。

里面坐不到了,只好坐在外面

      赵老师还说:“中国画具有单纯性。比如我们画花草,一般就限于荷花、兰花等等;画动物就是鱼和鸟之类。但是,尽管题材较为单一,每一幅画所表达的情绪、气质、节奏和快慢却是不一样的。同样一个创作者,同样一个绘画对象,昨天的画却一定和今天的画是不一样的。这就是中国画的笔墨之美。”

听到精彩处

      不知不觉,两个小时的课结束了。大家用热烈的掌声来表达对赵老师的肯定和感谢,因为我们确实受益匪浅,学到了实实在在的知识,也为今后画国画的实践做好了铺垫——今后,普照精舍还会面向大众开设公益性质的国画班,让更多喜爱传统文化的朋友能有机会学习。

      所以,热爱生活的你,千万不要错过哦!


(图/文:光琪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