English
普照寺记 心得清凉 休身养息 普照禅茶 都市道场 慈善事业 法物流通
寺院每一天
[日期:2014/11/5 | 浏览次数:< 返回寺院每一天
2014/11/5 10:09:04
寺院员工录:吴三伯的扫地岁月

      其实很多人到寺院来,是很想体验一下扫地僧的感觉的。不过体验归体验,要是让你一扫就扫上十几二十年,估计就很少有人能够坚持下来了。

      我们寺院的吴三伯就是这很少人之一,他在普照寺扫地已经整整扫了14年了。

      吴三伯是寺院清洁工,专门负责打扫寺院公共区域的清洁卫生。他每天的工作就是拿着扫把撮箕,这儿扫扫,那儿扫扫,随时保证地面清洁,没有枯枝落叶、果皮纸屑,然后把各处垃圾桶里的垃圾用背篼背出山门去,堆在固定的垃圾站,等大观镇的垃圾车来收。

      吴三伯的扫地经验和耐心,果真不是一般人能比的。有一年秋天,观音广场的那两棵水杉树已经金黄得不行了,风一吹,就下雨,沙沙沙,漫天飘,铺了一地。大家都帮着扫,好不容易刚扫完,又一阵风,又铺了一地。大家很郁闷,吴三伯却很淡定,继续扫,继续扫,继续扫。他说,叶子落了就扫,扫了又落,那就再扫嘛,扫地本来就是这样子。看看,这份气定神闲,估计就是这么多年修炼而成的。

      14年前的吴三伯,正是四十一枝花的青春年岁。那是2001年年中,寺院快要举办“六月十三蓥华会”,吴三伯来到了普照寺,那时候他被大家叫做“小吴”。他说,那时候的普照寺,都是沙土地,少有水泥地,扫把一扫就起大灰尘。那时候的“小吴”除了扫地,还有一项很重要的工作——种菜。今天的五观堂、上客堂至后山门一带,观音广场、燃灯佛殿前一带,那时候全是菜地。

      吴三伯很自豪地说,那时候,陈伯吃的菜就是我种的。14年前,才来寺院一个月的“小吴”,某天被师父安排下山去抬滑竿,并挣得了人生中第一笔小费。那是他第一次见到陈伯,见到一揽子明星。

      陈伯跟普照寺的故事,大家都知道,这个不用多说。陈伯慷概好义、乐善好施的性格,“小吴”可以证明。他说,当年陈伯每次来,抬滑竿的队伍都有他,上山抬一回,陈伯要给每个人100块小费,下山抬一回,陈伯又给50块小费,大家都很喜欢他。有一次,“小吴”要回老家,陈伯知道了,还特别给了他300块路费,他不好意思,不肯要,陈伯说拿着拿着,回家给家里人买点东西。

      陈伯是个美食家,对于食材很讲究,普照寺自己栽种的绿色有机农家菜很对他的胃口,茄子、豇豆、白菜、黄瓜……统统是年轻态,健康品。而陈伯最喜欢吃的石磨豆花儿,“小吴”也有参与。据说,每天早晨5点给陈伯生火搭火盆,放在当时的长廊那里后,“小吴”就要去厨房用石磨推豆子,沥出的鲜豆浆就是陈伯的早餐。豆子是当地自产的黄豆,头天晚上就泡上,但石磨很大,厨房的人推不动,只有喊他来。陈伯吃得欢喜,大家也都欢喜。

      在这一段记忆中,吴三伯总是感叹,当时还比较年轻,山上山下,一天跑几趟都不觉得累,无论夜里多晚、早晨多早,给客人们扛行李、搬东西,也不觉得累,现在就不行了。跟岳木匠差不多,吴三伯也有句口头禅:哎呀,我们老了,落伍了。

      其实,比起14年前,现在的工作环境已经好很多了,工作待遇也好很多了,跟着寺院一起走过来的居士们都有这样的感觉。当年的“小吴”已经变成了“吴三伯”,岁月在悄悄溜走,心境在慢慢安详,扫地间隙的吴三伯偶尔会呆望着远处,静默一会儿,微微笑下,又重新拿起扫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