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
问:打坐的时候是不是心无杂念?一直很专注呢?我在打坐的时候呢,眼睛是看着一个地方,然后呢就幻想出一个画面一个故事,看着这故事的时候,我还在想其他的人和事。
师父:浮想联翩了是吧。那是因为你把眼睛专注在下面,实际上眼睛下垂只是一个“放”的动作,放在那里而已。你在往下面投射了,就看到些画面出来了,很自然放在下面而已,不是要专注在眼睛上面。没关系,这是一个开始。
问:想请问禅坐最理想的状态是什么样子?
师父:你能静下来就很不错了,能够获得轻安就可以了。实际上现在一支香、两支香,很多人都还在熬腿,还在与疼痛抗拒。疼痛发生,我们接受就好了,和它在一起,直接进入痛就可以了,痛也是自己,不要有一个特别的观想者在旁边。
问:我们有时候出发点好像就是错的,导致结果很不理想,以前没怎么意识到这个问题,今天盘坐的时候就在想,不忘初心,随缘不变,这个不变就是我们的初心、出发点。是不是就是说,我们将要计划一件事情的时候必须要预想一下这个结果?
师父:不忘初心,方得始终。修行,发心特别重要,因地不真,果遭迂曲。我们在发心的时候不正,结果就不一样,所以说,修行的先决条件就是要深信因果。我们在这里禅修实际上当下具备了戒、定、慧,比如说我们的身体不动,保持这样一个坐姿,这就是戒,身体没机会做坏事。因为身体保持不动,让我们有了定,心念变得很细,智慧也会在我们心平气和中产生。所以佛经里面讲,如人静坐一须臾,胜造恒沙七宝塔。哪怕静坐45分钟,这里面就做了很大的一分功德。为什么呢?因为当下就聚集了我们的戒定慧,这个因是善因,未来的果肯定是善果,所以对未来的期许有多高,先观察当下怎么样付出的,这就是发心的问题,深信因果,这是修行的先决条件。
问:很多时候空有一颗弘法的热心,却达不到效果,很迷惘。
师父:不要试着去弘法、去传播你的想法,你先改变自己,你做好了,别人自然能感应到,如果你单纯地去说,那是帮助不了的,别人看的是你的变化。比如你通过学佛,变得更加地虔诚了,更加地不计较,更加地包容,他们就会觉得,这个人跟以前比有很大变化,是什么原因让她变的呢?因为禅修,因为佛法,那她自然就接触到了。实际上你学佛以后,整个身心是打开的,是充满了阳光和爱的,面容表情各方面自然就有一个非常好的磁场,让身边的人感到愉快。
问:那是不是一定经过了情感啊婚姻啊这样的挫折打击,接受佛法更容易?
师父:没有。她突然受到情感婚姻的打击,没有信仰了,特别想有一个信仰,让自己有一根救命稻草,有一个释放口,这时候接受佛法可能比较容易一点,这只是她学佛的一个机缘而已。但是你要让身边的人学佛,首先你是自己要改变,比如果过去你的性格是封闭的,现在很开朗,大家一定要看到你的改变才会走进来。所以,我们要去弘法的话,是自然而然发心的,不是要去套住她,跟我学吧,学佛挺好的。那是你的感受,她感受不到。
问:有的时候别人问我一些问题,我不太会回答,但说佛是慈悲的,学佛人也是要学佛的慈悲。就不知道怎么办?
师父:其实你本来就可以不回答的,解释不了的事为什么要去牵强附会表示自己很懂呢?所以别人怎么来相信你?当下你回答不了,就回答不了,你就跟她讲,我去问问师父再说吧。慈悲是建立在智慧的条件下,方能出慈悲,没有智慧的慈悲,慈悲会出祸害。所以学佛是学佛的智慧,圆融。佛是度有缘之人的,有这个缘,生起欢喜心,我们才度的,要不然天下哪里还有那么多凡夫在娑婆世界沉沦。众生的业力不同,因果是自己感召的,你需要在自己心地上下功夫。
问:您说佛度有缘人,那这个有缘是怎么来理解,是因为善缘对佛生起了信心的人才能度,还是说恶缘就不能接引?
师父:缘分是建立在有愿的前提下,要先建立愿望。比如今天你有这个愿望来,你才会创造条件来这里,我们今天才有缘见面,就这样的。先要有愿,有这个愿望,才可以有这个缘。善缘恶缘,都是下一步的事了,我们见面事彼此生起欢喜,还是嫌心,这就是善缘恶缘了。缘是条件的意思,这个条件你怎么样去创造,所谓顺缘增长,违缘消除,我们修行得道德善缘增长,懈怠懒惰退失道心这些违缘消除,这就要发愿。刚才有居士讲修行发心的问题,对啊,很重要,要修行,先决条件是深信因果,所有的事,欢喜也好痛苦也好是自己感招来的,和别人无关。佛法是心地法门,一定要在心地上下功夫。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