English
普照寺记 心得清凉 休身养息 普照禅茶 都市道场 慈善事业 法物流通
寺院每一天
[日期:2013/2/21 | 浏览次数:< 返回寺院每一天
2013/2/21 10:06:16
汉服,僧服

 

   在微博上看到一则消息,苏州一名女大学生坚持每天穿汉服去上课。去点击浏览了相关图片,看着那位学生的着装,再瞅瞅自己身上的僧服,感觉这差别怎么就这么大呢?

   其实,对“汉服”的概念也不是太清楚,但隐约认为“汉服”应是指中国古代汉唐风格的服饰。“汉服”不同于“古装”。“古装”可泛指古代所有的衣服,但汉服不是。例如,明清时代的穿着算古装,却还称不上是汉服。汉服首先应是汉民族的,其次应是最能代表汉文化的。所以,只有汉唐这一历史文明巅峰的创造和成果,才能真正冠以“汉”之一字,其服饰也才可以称为“汉服”。

   目前,随着对传统文化的日益重视,汉服亦为越来越多的人所喜好和研究,甚至已有不少年轻人从街市或网上订购自己喜欢的样式来试穿。当今社会物质生活丰富,人们的服装风格也千变万化,层出不穷,但仍有少数群体保留了历史传承,比如宗教团体、少数民族等。宗教服饰主要体现在佛道二教,尤以佛教为甚。

   很多人把佛教出家人的衣服统称为“袈裟”,这是一个错误的概念。僧人服饰中有海青、长褂、短褂、罗汉褂、伽蓝褂等,“袈裟”只是单指需要斜披左肩的那块长方形条纹衣,是传佛古制,也可以认为是外来服饰。

   僧人举行法事活动时,多穿海青、披袈裟,海青袍袖宽大,袈裟规整庄严,皆为出家人之礼服,除庄重场合外很少外穿。长褂为最常见的僧人服饰,也是最受出家人青睐的僧服样式,多在待客及外出时穿着。其余短褂、罗汉褂、伽蓝褂等皆是依据长褂改良后的僧服。其尺寸减短,穿起来方便适用,因此多为僧人们日常劳作时所用。

   说到这,就不得不提一下,僧服中唯有海青是不可以随便穿着出去的。假如你在大街上看到穿着海青逛大街的僧人,那必定是假的。正如前一阵子网上曝出的“和尚兄弟”,其照片中正是穿着黄色的海青。所以稍微有点佛教常识的人看到那着装的第一眼,就能判定那是两个假和尚。

   与其他群体相比,僧人的服饰算是简约和单一了。无论是样式还是颜色,都只有寥寥几种,几无变化可言。僧服中,海青宽大,具有汉唐风格,因此可以算是“汉服”,长褂则保留了明代的衣服样式,因此算“古装”,算不得汉服。

   在风格上,汉服应是雍容华贵,威严庄重,考究繁复,线条流畅,否则不足以代表汉唐的天朝文明和浩瀚国度。与之相比,僧服则注重端方朴素,不饰外色,圆领方袍,简便庄严。我个人认为,中国人的传统文化性格冲和内敛,沉稳尚礼,因此在汉服样式上不会刻意去表现人的一种形体美和曲线美,这一点迥然不同于西方及现代文明的审美追求。在现代审美方面做到极致的应是民国时期的旗袍,旗袍是中西方文化结合的产物,在今日仍有一定的市场。

   衣服的差别不外乎布料、样式、颜色三者,人们对着装的选择其实也是一种生活模式的选择,个人喜欢的服饰必定会代表自己的个性和内心理想化的人格。以我自身为例,喜欢士大夫的峨冠博带,尽显风雅;也喜欢朝堂文臣的方正官服,一身浩然;亦喜欢如今身上的一袭僧衣,一领袈裟,威仪毕备,庄严神圣。我性格传统,在衣服样式上可谓百般挑剔,极尽苛求。未出家前,简直找不到入眼的服饰,无奈之下只好盯准了黑白两色的休闲或运动款式,于是乎,白衣黑裤便成了我的常服了。穿衣要直线的、宽松的、少图案的、少颜色的、样式古老的,绝对不要流行的、新颖的、惹眼的。试问这种要求不去找古装还能找什么,恨不能做古人,那便出家好了,穿僧服去。当然这只是个调侃,但在现实中,确实有不少人是因为看到了出家人的僧衣而心生欢喜,最终选择踏入佛门的。

   其实,无论衣服的种类有多少,更替有多快,都应以舒适合身为目的,现代人过分追求奇装异服或仅为爱美而虚荣造作,最后受累的只能是自己的身体。整洁大方,合乎身份即可,不必妄求。汉服与僧服虽好,穿着毕竟会行动不便,所以也就无法适应生活节奏快速繁忙的现代社会。但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内在的独特魅力,却是其他任何服饰都无法代替的。因此,必然会有长久的生命力和延续性,也必将在琳琅满目的服饰文明中绽放异彩,引人驻足。

(普谦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