English
普照寺记 心得清凉 休身养息 普照禅茶 都市道场 慈善事业 法物流通
寺院每一天
[日期:2012/7/25 | 浏览次数:< 返回寺院每一天
2012/7/25 18:53:01
云游记

7月18日

      普照居士要去泰州拜祭先人,我便随缘带着普恒一起,前往江苏泰州——胡锦涛总书记的家乡云游一番。滔滔长江,奔流不息,在万顷波涛即将入海之际,它放缓匆匆东行的脚步,用温甜的乳汁滋润着美丽的历史文化名城——泰州。

      泰州古称海阳、海陵,汉初置县,东晋设郡,南唐建州,先民祈盼“国泰民安,龙凤呈祥,泰州之名从此而始。素有“汉唐古郡、淮海名区”之称的古之海陵泰州,与金陵南京、广陵扬州、兰陵常州齐名华夏,饮誉神州。这里江海交会,气势磅礴,唐代诗人王维为之惊叹:“浮于淮泗,浩然天波,海潮喷于乾坤,江城入于泱漭。”

      我们入驻在泰州的春兰国宾馆,隔壁正是梅兰芳大师的纪念馆。晚间,普照的父亲安排了游船,夜游泰州古城。

      泰州境内名胜古迹众多,现存古遗址、古建筑、古石刻数百处,其中列为省市级文物保护的有134处。全市建有5座博物馆,珍藏文物万余件,不少为稀世珍品。千年古刹——光孝寺在海内外佛教界享有盛名,而日涉园、崇儒祠、岳王庙、安定书院、施耐庵陵园、郑板桥故居、梅兰芳纪念馆等人文景观也俱是泰州的历史文化瑰宝。

      泰州人文荟萃、名贤辈出,“儒风之盛、夙灌淮南”,书法评论家张怀瓘、教育家胡瑗、《水浒传》作者施耐庵、“泰州学派”创始人哲学家王艮、评话宗师柳敬亭、“棋圣”黄龙士、“扬州八怪”代表人物郑板桥、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、地质学家丁文江等,均是泰州历代名贤中的杰出代表。宋代名相吕夷简、晏殊、范仲淹,抗金名将岳飞、《桃花扇》作者孔尚任、《镜花缘》作者李汝珍、民族英雄林则徐、书画大师齐白石等均在此主政或兴业。

      2100多年的岁月流转、沧海变迁,泰州,越发显得气定神闲,清新脱俗。徜徉在泰州的大街小巷里,厚重的历史文化气息扑面而来。千年文化的遗迹仿佛粒粒珍珠,遍布在城市的角角落落,连缀成一幅波澜壮阔、神采毕现的历史画卷。

 

7月19日

      因为有半天的闲暇,我与普恒、孙老师便在吴总的陪同下,去了净因寺。寺院正在做水陆法会,寺院知客师热情接待了我们,并引领我们参拜了各殿堂,甚至正在做法事的内坛,也有幸一睹。

      净因寺位于市区,是一座颇具现代气息的仿古建筑,从外观看就是一栋大楼,看不出来是一座庙。整座建筑高达五层28米,一楼为餐厅与业务用房;二楼、三楼中间挑空11米,为大雄宝殿供奉三尊大佛所用,周围环绕建有厢房,分别用作图书馆、阅览室、僧人寮房及办公室等;四楼为多媒体现代化讲堂;五楼为佛教文化立体发展厅。

      据了解,净因寺,又称南天滋庙,寺始建年代难考,大约兴建于五代宋初年间。清朝雍正年间(1723—1735),世宗皇帝曾为该寺书赐寺名匾额“净因”。

      净因寺1947年曾创办净因佛化小学,至1948年校舍驻军而停办。1949年以后寺僧逐渐走散,1951年寺中佛像也逐步被毁。“文革”期间,寺址改为原泰县种子站。上世纪90年代末,原在净因寺披剃出家的名僧了中长老回泰州礼佛礼祖时,见该寺仅剩几间旧佛殿,萌生恢复祖庭之愿。经市政府批准,2001年4月,净因寺在旧址奠基。2006年10月10日净因寺举行隆重的重建落成和佛像开光庆典。

      看看尚有时间,我提议去参观板桥故居,但是没有想到有些远,在兴化市区。陪同的吴总也未告诉我,故兴致勃勃去了。

      小时候,家的附近有座桥,村民皆称之为板桥,及至读书知道“郑板桥”后,就一直想知道彼此有无联系。虽然了知无有是处,但仍因这个缘故,我开始了解板桥,他身为“康熙秀才、雍正举人、乾隆进士”,可以看出他苦学历程的一个缩影。寒微之躯在苦苦追求中,为了让“替劳苦大众做事”的抱负得以实现,在50岁那年,他终于走进仕途,可面对当时的现实,又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。官场黑暗、民不聊生,任何施政措施都会受到压力和限制。与贪官、庸官同流合污,于心不安;想救民于水火,更是谈何容易。郑板桥为人正直,在官场做不到趋炎附势、阿谀奉承、糊涂圆滑,“难得糊涂”就是他在官场中悟出的一条“生存哲学”。

      小巷深处耸起一扇门楼,上有赵朴初题写的“郑板桥故居”。故居坐北朝南,粉墙黛瓦,有门堂、上下屋、小书斋、小厨房等建筑,庭院清幽,兰竹萧疏,朴实无华,保持了“室雅何须大,花香不在多”的意境。面积虽不大,倒可暂避喧嚣。院中信步,能静听自己的脚步声在院子里回响。

      板桥故居厅堂的左面,是不足10平方米的居室,室内除去两只旧柜外,还有一个板桥用过的老式衣橱。居室的墙壁上,挂着一幅颇为著名的匾额:“难得糊涂”。下面还有数行小字:“聪明难,糊涂难,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。放一着,退一步,当下心安,非图后来福报也。”这可是这位七品官仕途悟出的哲理。

      “无竹不居”,是板桥的一大偏爱。书房的檐下种着一丛青竹,竹不多,也不密,但很清秀、挺拔,宛如板桥手下的寥寥数笔。细细端详着长在墙角的修竹,我想当年的板桥定是天天凝视着这丛修竹,感受竹“未出土时便有节,及凌云处尚虚心”的高尚品质。要不然他的诗书画中怎会浸润着如此强烈的竹的气质、竹的气息?

水中道场上方寺:

 

7月20日

      晨8点半,出发前往扬州大明寺,中午在大明寺就餐,午后入驻扬州迎宾馆。小憩一下就去参拜文峰寺,在文峰寺受到住持的热情接待,引领我们参观寺庙上下,还替我们联系了高旻寺!

参观大明寺:

参观文峰寺:

      高旻寺才是我此行的最大愿望!长久以来,数次起念要去高旻寺禅堂打七,却总是因缘不具,愿心不稳!这次了愿其间已相隔15年,尽管如此这般障碍,我仍感恩着三宝的加赐,普照的护持,让弟子果证有幸,怀揣神圣的敬意跪拜在高旻寺方丈、98岁高龄的上德下林老和尚脚下,求哀忏悔和供养。老和尚慈悲,允许我和普恒去禅堂静坐一支香。

      宗门下都知道“金山的腿子,高旻的香”。高旻寺的出名就在于“坐禅”,亦称“坐香”,即坐禅以香计。老和尚修禅堂两座,堂高18米,呈不等边八面体近圆结构,内部周边皆为禅床,中间供佛像,打禅时人人面向中间佛祖。古时,禅堂是不许女众进去的,德林老和尚慈悲摄受,一改昔日禅堂陋习,高旻寺遂成了全国唯一可以让四众弟子坐禅的圣地。

      老和尚穷尽毕生之力将高旻寺建设得庄严雄伟,98岁仍顶着酷热在施工现场督促改造。全寺上下何处不是老和尚的匠心修为?一楼一阁都造得奇,隐得巧,山光岚影恰到好处,梵音晨钟点到人心。寺外运河水泊,涟漪平缓,微波荡漾,殿宇倒映湖中,衬以白云蓝天,佳木葱茏,其秀丽、恬静、明洁、灵秀,何景能比?在此随喜了!

 

7月21日

      今天,广东顺德的居士要去普照寺做佛事,所以下午得回山上,故参拜的时间较为紧张。不管啦,照例8点半出发,目的地——镇江金山寺。“水漫金山”的故事让金山寺家喻户晓,蜚声海外。但少有人知,它还是佛教中水陆法会的祖庭!

      金山原是屹立在长江中的一个岛屿,唐朝张祜的诗句“树影中流见,钟声两岸闻”就是当年金山的写照。由于沧桑变迁,长江改道,至光绪年间,金山逐渐与南岸相连。当年东坡居士笔下“不如金山去,清风半帆耳”的水上风光演变成了陆上胜境。“骑驴上金山”更是风行一时,成为清末民初朝山观光者的一种奇妙享受。清康熙帝于1687年秋登临金山,因观其上接苍冥、下连洪流、江天一色,故赐名“江天禅寺”并沿袭至今。

      在金山寺,江苏省佛教协会会长上心下澄大和尚热情接待了我们。心澄和尚有着常人少有的低调,他向我们介绍寺院的法务活动,说金山不只是经忏道场,更是禅宗的祖庭!“上有文殊、宝光,下有金山、高旻”,金山的禅风现今依然严峻活泼,每年仍有多次的精进禅七修学。虽然外面香客、游客摩肩接踵、擦身而过,却丝毫不影响法师们的道心,不由得让我心存敬意与感恩。在和尚侍者的引领下,我一一参拜圣殿,并登上慈寿塔,远眺如画的景色,消融自我!

      在金山寺午餐后,赶紧去下一个目的地——焦山定慧寺。

      定慧寺始建于东汉兴平年间,距今已有1800多年历史。原名普济寺,宋朝时称普济禅院,元代改成焦山寺,清康熙南巡来游焦山时将其改名为“定慧寺”,一直沿用至今。

      焦山是个岛屿,我们乘快艇前往。“定慧”二字,取于佛家“由戒生定、因定发慧、寂照又融、定慧均等”之意。“定”,即去掉一切私心杂念,思想高度集中;“慧”,即由“闻、思、修”三条途径来增长智慧。“定慧”二字是佛家修行之纲领,可见“定慧”二字颇有深意。

      定慧寺规模宏大,明代为全盛时期,有殿宇98间、和尚3000人,参禅的僧侣达数万人,加上定慧寺两旁还有18个庵寺,称“十八房”,故在佛教禅寺庙中有着显赫地位,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古刹,曾有“十方丛林”、“历代祖庭”之称。